您的位置:欣欣旅游网> 黑河旅行社>黑河天马商务旅行社>旅游资讯 > 黑河天马旅行社推荐华东五市之无锡

旅游资讯

黑河天马旅行社推荐华东五市之无锡

2011-03-25   来源:黑河天马商务旅行社   点击数:1274

“太湖明珠”无锡是江南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,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。无锡市位于江苏省南部,长江三角洲中心地带,南临太湖,北依长江,京杭大运河绕境而过,南接浙江省、安徽省,西邻常州市,东靠苏州市,西距南京177公里,东距上海126公里。总面积4650平方公里,其中市区面积1931平方公里。全市总人口518万。下辖崇安、南长、北塘、新区、锡山、惠山、滨湖7区,以及江阴和宜兴2个县级市。无锡的水陆空交通四通八达,是江苏省重要的交通枢纽。

无锡是我国著名的鱼米之乡,自古物产丰富,富庶江南。早在明代就有制砖、冶坊、陶瓷、缫丝、织布等手工业。二十世纪以来,更以工商业闻名于世,素有“小上海”之称。无锡风景秀丽,历史悠久,又是一座享誉国内外的旅游城市。无锡地处太湖北端,是江南蒙蒙烟雨,孕育出的一颗璀璨的太湖明珠。无锡以丰富而优越的自然风光和历史文化,跻身于全国十大旅游观光城市之列。无锡充满温情诱人,你能不去寻觉她的神奇,领略她的钟秀,吮吸她的灵气吗?

无锡历史悠久,人杰地灵,经济繁荣,在文化上也充分展示了她瑰丽的特色。无锡是人文荟萃之地。泰伯、范蠡、秦始皇、陆机、李白、陆羽、王安石、苏轼、文天祥、仉瓒、康熙帝、乾隆帝等历史名人均曾留下遗迹、诗文,为无锡增光添彩。无锡还孕育了钱钟书、瞎子阿炳、刘天华、徐悲鸿、孙冶方等一批名声远扬的诗人、艺术家、学者、文豪。

无锡是江南文明的主要发祥地。无锡凭借优越的自然条件,自古就形成了货物集散,商贾云集之地,明代,无锡的“布码头”已声名远播。清代,无锡米市的繁荣景象,被推为全国四大米市之首.据《汉书》等记载,周、秦时期,惠山东峰(即锡山)大产铅锡,居民竞相采挖。至汉朝锡矿殚竭,故名“无锡”。史称:“有锡兵,天下争;无锡宁,天下清”。

“太湖美,美就美在太湖水”。无锡风光具山水之胜,共河湖之美,兼人工之巧。鼋头渚集太湖山水与园林建筑于一体,被称为“太湖第一胜境”;天下第二泉清澄甘冽,曾有名曲“二泉映月”歌之咏之;身高88米、堪称世界第一的铜铸灵山大佛、祥符寺,是善男信女的朝拜圣地;此外,宜兴的竹海、茶林、溶洞,极尽自然风光的秀美。

近年来,中央电视台在无锡建造三国城、唐城、水浒城等影视基地,使无锡尽现出“东方好莱坞”的景象。

无锡建置沿革:无锡始于西汉高祖五年(公元前202年)建县,属会稽郡。三国时,孙吴废无锡县,分无锡县以西为屯田,置毗陵典农校尉。西晋太康二年(281年)复置无锡县,属毗陵郡。元元贞元(1295年)升无锡为州,属江浙行中书省常州路。明洪武元年(1368年)又降州为县,属中书省常州府。清雍正二年(1724年),分无锡县为无锡、金匮两县,均属常州府。民国元年(1912年)两县仍合而为一,复称无锡县,属苏常道。民国16年(1927年),无锡县直属江苏省。1949年4月23日无锡解放后,分无锡县为无锡市、无锡县,无锡市直属苏南区。1953年建江苏省,无锡市为省辖市。1983年3月1日实行市管县体制,无锡市辖江阴、无锡、宜兴3县。1987年4月、1988年3月、1995年6月江阴、宜兴、无锡先后撤县设市。2001年1月,撤锡山市(原无锡县)设锡山区、惠山区。

早在六七千年前,无锡先民就在这块土地上劳动、生息、繁衍,过着定居生活。在鸿声彭祖墩、新渎庙墩、葛埭桥庵基墩和玉祁芦花荡等地,均有原始氏族的聚居点。无锡先民的原始文化先后属于马家浜文化、崧泽文化和良渚文化。他们以自己的智慧和辛勤劳动,创造和丰富了太湖流域辉煌的远古文化。

公元前11世纪末,古公亶父(即周太王)的长子太伯、次子仲雍为让王位于三弟季历,从现属陕西的歧山南奔荆蛮,定居梅里(今锡山市梅村镇),并入乡随俗,断发文身。太伯受到当地百姓的拥戴,被奉立为君主,自号为“勾吴”。太伯带领百姓兴修水利,发展农耕。相传他率领众人开凿了长数十公里的太伯渎(俗称伯渎港)。还栽桑养蚕,制陶冶铜,“数年之间,民人殷富”。周灭商后,因太伯无子,周武王追封仲雍的五世孙周章为吴君,建吴国。从太伯至阖闾共24世,前后600多年,梅里一直是吴国的都城。太伯、仲雍将中原地区的文化带入江南。与江南地区原有文化有机融合,形成了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吴文化。

春秋时期,吴国生产力有了很大的发展,政治上、军事上也十分强大。周元王三年(公元前473年),越灭吴,无锡属越国。周显王三十五年(公元前334年),楚灭越,无锡属楚国。秦王政二十五年(公元前222年),秦灭楚,置会稽郡,无锡属之。据考古发现,西汉时期,无锡已有冶铁、铸铜、制陶、髹漆等手工业门类,农业生产已使用铁器农具和牛耕技术。六朝时期,北方战乱频繁,人口大量南迁,无锡治湖筑圩,水利设施大量兴建,农业耕作技术也有了提高。商业贸易开始形成。唐、宋时期,无锡农业生产从“火耕水耨”的轮荒耕作发展为耕、耙、耖配套的耕作技术,形成稻麦两熟制,太湖周围卑湿之地改造成河渠纵横、湖塘棋布、排灌结合的水网系统。养蚕业发达,“桑柘含疏烟处处倚蚕箔”。京杭大运河开通后,无锡河道中“商旅往返,船乘不绝”。城中金银、彩帛、烟酒、油酱、食米等作坊错杂开设,市场繁荣。无锡成为富庶江南的一块宝地。

明清时期,无锡依凭优越的自然条件、便利的水陆交通和相对安定的社会环境,社会生产力得到较快的发展。近代,无锡经济的辐射力逐渐增强,成为江南的一个经济中心城市。甲午战争后,许多有识之士看到国家积贫积弱,主张“实业救国”。据1937年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《中国工业调查报告》统计,无锡在全国6个主要工业城市中,产业工人数占第二位,工业产值仅次于上海、广州,居第三位,资本总额居第五位。由于贷款业务兴旺,放大于存,资金缺口很大,经常向外地同行拆借调剂,因而无锡成为江浙一带著名的“放款码头”。1949年4月23日,无锡解放,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。1978年后,无锡经济进入了快速增长的时期,经济总体实力明显增强。1993年全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0378元,在江苏省率先达到小康标准。

无锡立足于建设湖滨城市、山水城市,尽快拉开城市框架,扩大建成区面积,发展新城区,有计划、有步骤地改造老城区,推动城市建设南进北伸,构筑由主城、副城、卫星城组成的多中心、开敞型、组团式城市布局结构。

无锡自古物产丰富,富庶江南,是中国著名的“鱼米之乡”。早在明代就有制砖、冶坊、陶瓷、缫丝、织布等手工业。二十世纪以来,更以工商业闻名于世,素有“小上海”之称。

“太湖美,美就美在太湖水”。无锡风光具山水之胜,共河湖之美,兼人工之巧。鼋头渚集太湖山水与园林建筑于一体,被称为“太湖第一胜境”;天下第二泉清澄甘冽,曾有名曲“二泉映月”歌之咏之;身高88米、堪称世界第一的铜铸灵山大佛、祥符寺,是善男信女的朝拜圣地;此外,宜兴的竹海、茶林、溶洞,极尽自然风光的秀美。

无锡是人文荟萃之地。泰伯、范蠡、秦始皇、陆机、李白、陆羽、王安石、苏轼、文天祥、仉瓒、康熙帝、乾隆帝等历史名人均曾留下遗迹、诗文,为无锡增光添彩。无锡还孕育了钱钟书、瞎子阿炳、刘天华、徐悲鸿、孙冶方等一批名声远扬的诗人、艺术家、学者、文豪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