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的位置:欣欣旅游网> 呼和浩特旅行社>内蒙古中奥旅行社>旅游资讯 > 食与行:舌尖上的旅游 内蒙古

旅游资讯

食与行:舌尖上的旅游 内蒙古

2012-06-06   来源:互联网   点击数:1272

近来,大型美食纪录片《舌尖上的中国》火了,节目播出之后,收到赞声一片。“《舌尖上的中国》,好看!”“太棒了,少有的优秀纪录片”,甚至有网友称其:“真正意义上的爱国主义题材片”。而其制作者陈晓卿贴出的一条微博更是引起转发狂潮。人们纷纷以“舌尖上的……”来回想与自己记忆相关的各类美食,“舌尖上的母校”、“舌尖上的家乡”、“舌尖上的西安”等等,触发的不仅仅是人们的味觉审美,同时也激起人们对民族文化传承的认识。

    陈晓卿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称,《舌尖上的中国》上报选题时,属于美食旅游类。而我们在片中看到的也不仅仅是琳琅满目的美食,还有一种普通人质朴的生活态度,以及隐藏在“吃”上的历史和文化因素。而如此种种因素集合在一起,恰是形成了一个地方的文化特性和文化特色。旅行,游客凝视的是什么,不就是这些已经打上历史和生活烙印的地方文化吗?

    中国人常说“靠山吃山、靠海吃海”、“一方水土养一方人”,“这不仅是一种因地制宜的变通,更是顺应自然的中国式生存之道”。不同地域的人们,运用自己的智慧来获得风味独特且美味的食物,其是反映当地人的文化观念和传统意识的。“食俗”的形成,大体即是如此,与地缘、物产有关;与地方经济文化有关。

    而“当今中国,每座城市看上去都很相似,城市之间能被用来区分的,似乎只有饮食习惯和弥漫在街市上空的气味了”。于是说到兰州时,想到了拉面;说到东北时,想到了炖菜;说到陕西时,想到了肉夹馍与油泼面;说到内蒙古时,想到了“乌兰伊德”(奶食)和“查干伊德”(肉食),等等。从山东烙饼到新疆的烤馕,从查干湖捕鱼到南海渔夫,从卤水豆腐到奶豆腐……无不透露着生活文化的气息,它是“自然的馈赠”带来的“主食的故事”和“转化的灵感”,人们发现“时间的味道”,“厨房的秘密”带来“五味的调和”,尽是“我们的田野”中的精彩美食文化。我们所享受的“味”,“这是盐的味道,山的味道,风的味道,阳光的味道,也是时间的味道,人情的味道。这些味道,已经在漫长的时光中和故土、乡亲、念旧、勤俭、坚忍等等情感和信念混合在一起,才下舌尖,又上心头,让我们几乎分不清哪一个是滋味,哪一种是情怀。”

    旅游时,美食同观光一般,是人们旅行中不可或缺的方面。地域文化差异使不同地区拥有其独特的美食。如今人们旅游,感受异地文化,不就是在浅尝这异于自己生活常态的另一种生活吗?在这人人皆游客的时代,人们总是适时的要离开自己的生活常态,走出去,观看另一种风景,感受另一种文化,品尝另一种食物。外出旅游时,往往到某地,没吃某食物,如同未到;到某地,没去某处,如同未去。行与吃是紧密相连的。而将这二者时时并行的,便是当下的旅游业,因为人们出行,离不开吃、住、行、游、购、娱。

    行与吃,另一种突出表现便是人的“迁徙”。如《舌尖上的中国》中所提到的客家人;如忽必烈时期,蒙古人远征云南,定居其处,同时也带去了“遥远家乡的奶食味道”。如“走西口”,迁往内蒙古地区的山西人,因为饮食结构的改变,以及受蒙古族饮食的影响,渐渐喜欢喝砖茶,饮奶茶等。而与“走西口”有着密切关系的“酸饭”,大概因山西人喜食醋,彼时,包头、土默川、河套地区盛产糜米,人们将二者结合,成为一种独特的饮食。有童谣说:“娃娃睡,羊捣碓,碓下糠,喂鸡鸡,鸡鸡下个蛋,好炒酸捞饭。”又有谚语说:“二不溜丢酸稀粥,吃不了的喂了狗。”酸捞饭和酸稀粥,都是酸饭的一种。对于离开故乡而走西口的人来说,酸饭一定程度上留有故乡的味道,他们将其保留转换。

    正如古清生在其文中所言,“人都有一种味觉固执,坚守故乡的味觉比永久还久。人到中老年,尤甚。老年人对味觉的执著,还希望传给下一代和下下一代,用味觉维系乡土亲情,是最为有效的方式之一。然味觉仍是故乡的,故乡是一种酶,在人生的成长历程,那初始的品味,将成为一生中最快乐的品味。作为杂食性的人类,对味觉环境的适应已经远远强于那些单食类动物,可是人类还保留有那么一点点专注,它从生理到心理双重维系故乡与亲情。故乡,或许就在味蕾上”。(张 荣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