已缴纳2000元保证金
承诺诚信经营、品质服务,在线预订有保障! 了解更多
俗话说八月十八潮,壮观天下无。我们见到了姿态优美的一线潮、二度潮、波纹潮,也感受了汹涌澎湃的回头潮和冲天潮。在江面宽阔的区域,当不同行进方向的两股甚至多股潮水相遇,又将呈现出什么样的景象呢?
交叉潮,顾名思义,由两股潮水交叉而得名。交叉潮的最佳视角是从空中俯瞰,当两股潮水相遇,交汇后或呈“十”字,或呈“人”字,或呈“丁”字,变化多端、蔚为壮观。
浙江省钱塘江涌潮研究会秘书长 周飞武:在海宁的尖山河段可以经常看到交叉潮。交叉潮在前进的过程当中,因为角度的不同,以及两股潮各自的强度不同,也会出现丰富的变化。今年我们发现了“双V”交叉潮,非常奇特。
“对撞潮”也是由两股潮水交汇产生,不同的是,对撞潮呈现出两股潮水迎面相撞、正面交锋的态势,相撞瞬间浪花飞溅。对撞潮出现的条件非常难得,十分罕见。
浙江省钱塘江涌潮研究会秘书长 周飞武:那么一种可能是,经过中沙以后的两股潮各自相向而来,那么如果说相互之间的角度比较小的话,就形成交叉潮。如果形成接近90度这样的,那就可能形成对撞潮。还有一种可能是其中的一股潮在遭遇了海塘的撞击以后回头,形成了一个回头潮,然后跟后面一股紧随而来的潮再次相遇。因为相遇的这个角度也是迎面而来,所以形成一个对撞,这是一种对撞潮。
除此以外,还有近年来新发现的潮形“鱼鳞潮”,因形似鱼鳞而得名,潮水层层叠叠如训练有素的士兵,整齐列队,齐头并进,景象奇特。但是这种潮景从出现到变换消失,持续时间比较短,往往只有十几分钟,因此也难得一见。
浙江省钱塘江涌潮研究会秘书长 周飞武:鱼鳞潮是一种非常漂亮的潮形,我们钱塘江涌潮研究会在2021年首次科考的时候,发现并命名了鱼鳞潮。鱼鳞潮的产生是由一股波纹潮和一股一线潮的相遇,一线潮在波纹潮的波峰与波谷之间,形成一个干扰和共振,形成了一个波光粼粼的、很有规律的,像鱼鳞一样一片一片向前行,场面非常壮观,也很美丽。
江南忆,最忆是杭州,山寺月中寻桂子,郡亭枕上看潮头。何日更重游?钱江潮这一澎湃而壮丽的奇观,让两岸人们的观潮之风盛行千百年。与杭州主城区隔江而望的萧山,自古也是观潮胜地。
萧山的观潮点很多,有十多处,现今以美女坝和乌龟山两处为最佳。而在元、明时,江流不定,在南大门、中小门之间徘徊,龛山、党山一度成为观潮胜地。
在萧山观潮,可以看到南北一线的“一线潮”、有惊无险的“船斗潮”、声势骇人的“回头潮”、出其不意的“潮斗潮”。总的来说共有十大类28种。
历史上不少文人墨客曾在此两地观潮,绘色摹声,穷形尽相,名篇迭出。唐代诗人罗隐在西兴观潮,顿使让他诗兴大发,吟下了《钱塘江潮》诗;明代江南怪杰徐文长在萧山坎山观潮,咏下了《坎山观潮》的佳诗。“海门不可测,练气白于捣。望之远若迟,忽焉过如扫。”此后徐文长又赴萧山党山观潮,“山窥本避濡,俄惊足下吼,老壁拍波麈,千仞落衣袖。”
钱塘江大潮虽壮美,千百年来,大潮对农作物生长和百姓生命安全造成巨大危害。无数次的坍江、毁塘、改道、良田被吞,家园被毁。水患年年有,百姓们受尽了洪涝之苦。萧山沿江民间就有“有钱不造房,家家茅草棚”的习俗,因而也衍生出萧山的水神崇拜传统。沿江设庙,祭祀水神,是越地的文化习俗。这些寺庙遍及萧山全区,都是祭祀张神,也就是张老相公,张夏。
据《宋史卷十》记载,宋初沿江堤塘多为泥塘,重要的海塘也只是“薪土”或用竹笼装石固堤,没有完全石砌的堤塘,而真正凿石筑塘的第一人正是北宋的护堤侯张夏。
千百年来,面对汹涌江潮,钱江人民都勇于搏击。滔滔钱江水,悠悠古海塘。修筑在钱塘江边的海塘,是守卫平原的御潮屏障,正是有了海塘的守护才成就了“钱塘自古繁华”。
在钱塘江南岸的萧绍海塘历史悠久,保存较为完好。全长七十余公里,穿越多个镇街,堪称为萧山的脊梁,并成就了萧山襟江带海的地理风貌。每一段海塘都有着悠久的历史。在萧山博奥路至萧邮路之间有一段高3米左右、长约690米的石塘,塘身分七层条石,交错垒砌,甚是宏伟,这是北干街道荣星段海塘。而紧靠着衙前的张夏行宫的这一段,则被称为万柳塘,因堤上遍植万棵柳树而得名。
钱塘江倚仗其天险地位,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。明代嘉靖年间,倭寇袭扰东南沿海,进犯萧山,萧山人民纷纷组织抵抗,萧山人民纷纷组织抵抗,至今留有多处遗迹。如南阳镇白虎山北麓的戌城岙,为明军抗倭防地,四周高隆,西向残留踏跺数级,民谣所指的“白虎山上摆大炮”即在此地。
滔滔钱江水,亘古长流,滋养了一方水土,磨砺了萧山人独特的精神气质。弄潮儿向涛头,手把红旗旗不湿。从斗潮、治潮、修海塘,萧山人逆水而上的不屈斗志,从未停止。
萧山围垦,举世闻名。在海潮和山洪带来的泥沙在钱塘江口沉积形成滩涂后,用筑堤的方法把淤积到一定高度的滩涂围住,再进行开发垦种。钱塘江历年水害无穷,为了制服滔滔的钱江潮,萧山人民实施“治江与围涂相结合”的战略。
萧山围垦历史悠久。唐代就筑起了北海塘。围起了此塘至冠山、西山、北干山间的大片土地。清末、民国筑起南沙大堤,围垦面积达300多平方公里。
如今,在萧山这里的河流大多沿着钱塘江南岸分布,附近的土地和村庄规规整整,这就是围垦出来的区域。从滩涂变沃土,从难事农桑的盐碱地到配得起“钱塘”两字的繁华,其间不过短短几十年。
围垦需要和时间赛跑,潮起潮落里,迅速完成对一方土地的改造,所以大多会选在冬季或春季,潮水比较小的时候。
往时不同今日,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,没有挖掘机、大卡车等工业设备、机器的帮助,一切只能依靠人力,人们靠着锄头土箕,肩挑手挖,以血肉之躯与汹涌的潮水抗衡。
“吃的石米饭,睡的白沙滩,夏天大蚊虫,冬天西北风,披星又戴月,满身是泥沙。” 一首顺口溜便道出当时环境的艰辛和生活的艰苦。然而,在如此环境下,浩荡的围垦大军从各地开赴钱塘江边,在泥泞潮湿的盐碱地上安营扎寨,搭草棚、睡泥地,一步一脚印地完成这一“世界奇迹”。
随着围垦土地扩大,人们开始到垦区安家落户。经过勤劳的努力,垦区的水闸、沟渠、桥梁、道路等配套设施建设逐步完善,商业、金融、医院、邮电、学校也相继建立,工业发展更是如雨后春笋。
到如今,这一大片因江而生、沿江发展的土地,已然从茫茫滩涂,蜕变成了繁华的钱塘沃土。一代代的萧山人将继续书写传奇。